学院新闻
人文讲坛(第466期):被附/缚与解附/缚——《波兰人》中的两个肖邦
作者:严倩        编辑:学工办        发布时间:2024-04-28        来源:         点击:

2024年4月26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教授张磊于逸夫楼A5017会议室应邀作了题为“被附/缚与解附/缚——《波兰人》中的两个肖邦”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王希翀副教授主持,部分师生参与学习交流。

F2DB

会议开始前,张磊教授对王希翀副教授的盛情邀请表示了感谢,并对什么是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表达了部分看法,他提到,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对创新的要求并不应该停留在简单的形式层面上,而是更应该落在诸如此类的研究如何能够丰富文本本身的解读,从而使其意义层次被增加。

张磊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波兰人》的作者库切,他认为库切的双重国籍所带来的不安定感同样体现在这部作品中,《波兰人》是“一个波兰人在巴塞罗那”的爱情幻想曲,也蕴含了库切的世界公民意识。

10663

在此基础上,张磊教授进一步提出,“波兰人”的三重隐喻分别是《波兰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维托尔德、作曲家肖邦以及飘零在外的异乡人。他着重讲解了身为书中主人公维托尔德和演奏家肖邦,这两个“波兰人”之间的联系,维托尔德身为一个独立的演奏家,不仅面临着被大师所笼罩的身份认同危机,在爱情中也无法得到恋人的理解与认可。但他通过多种媒介的尝试,最终让恋人尝试开始理解自己,而维托尔德也离开了人世。

张磊教授重点强调了维托尔德的多媒介尝试是一种诗歌与音乐的碰撞与交流,他给女友的信件与诗歌,不仅可以达到一种语言的陌生感,同时内容中的音乐家形象也让恋人联想到自己,从而让对方产生怀旧之情。

张磊教授认为,纵观整部小说,从言说、演奏音乐,再到书写具有音乐性的诗歌,维托尔德始终在以动态与多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既是又不是肖邦的立场,努力为自己解缚/附。而比阿特丽斯最终顿悟到的,不仅仅是作为不情愿替身的维托尔德的解附/缚,更是自身的解附/缚。

最后,张磊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充分交流,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详尽解答。王希翀副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张磊教授表示了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令在场师生收获颇丰。


摄影:欧其晟

审核:王希翀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正规det365登录网站 - det365在线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管理入口]